理论上对win的冲击最大,各大商业公司的商业软件可以快速适配到各种芯片架构上,设置好参数和规则,最后调优测试。
现在加载在deepseek上的各种帮写代码模型是不是吹牛就不知道了,只有开发者自己知道,也可以秀一下,把PS翻译到龙芯平台,软件各项功能正常,就是大大的广告。现在没有看到那个大厂敢这么秀,估计牛的成分大。
1.可以先拿开源驱动测试,项目小一点。比如奔图打印机开源、商业驱动,怎么自动翻译到loongarch64平台上来,然后简单测试一下就知道了,所有的开源驱动都可以的,什么音视频,蓝牙驱动都可以,目前起码有3000个开源驱动需要适配吧,应该鼓励deepin工作组先行先试。
2,然后就是小一点的商业软件,比如迅雷什么,也可以去翻译,看看大厂是不是在吹牛,翻译好X86软件,发给商业公司签名就可以。
3,最后弄个大项目:先拿GIMP图像开源软件入手,里面所有的功能组建和要求可以对deepseek提,让它来完成各项代码的书写,不断训练,不断调优,各种效果直接和PS对标,理论上可以把PS各项功能全抄出来,各种细节各种渲染,用什么工具,一直调优调下去,直到完全接近。然后,自己做个发行版,PS1600元,你就60元,这种方法可以把各大商业大公司都抄死,小公司无法和大公司抗衡,就是请不起这么多码农写代码。时代来到这个节点,看谁敢动手,看谁有资本先这么干。理论上视频剪辑,音乐制作都可以先拿开源小项目进行,直接对着大公司软件抄,抄到他们哭晕在厕所里,用他们最锋利的矛去戳开他们最坚固的盾,那2025年想不热闹都不行了。
随着deepin Seek、通义千问、manus等众多AI大模型产品项目的出现,我感觉未来会有很多IDE公司或研发团队不再继续会对IDE的功能插件增加很多,反而更加注重AI工具的使用。
为什么说AI在IDE中的入驻,会导致对其他插件需求的减少?
(1).程序员要干的活越拉越多,单一功能的插件无法像AI能够尽兴更多不同代码类型的操作;
(2).程序员会越来越依赖AI,在IDE中的AI自动化管理。尤其是国内各大IT技术厂商对于AI大模型的投入,程序员入职之后,IDE中的AI使用会成为最优先选择,大厂不再允许程序员写更多Bug,而是让项目中的代码更加简洁、规范。
(3).以往IDE功能插件的开发者,后期也会更多往AI大模型方向投入,也会丰富自己的插件功能。那么IDE研发团队也会更多直接让AI入驻,尽可能减少IDE自身的内存占用容量。
.......
最后,AI大模型在IDE中的更多入驻,这是对很多单一功能的插件在功能上的更多弥补和组合,甚至未来AI还会有更多权限去操作IDE中的整个项目,IDE上的插件减少也会成为必然。深度deepin-IDE,现在也确实要重点深挖AI大模型在编程领域、Ui设计领域的各种互通能力,与其花费更多精力添加各种单一功能的插件,还不如把AI大模型在IDE编程领域进一步具体化,让程序员或开发者能够更容易开发项目。